永幼健康驿站—秋季幼儿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秋季天气变换的同时也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幼龄儿童,为了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以下将几种常见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分享给大家。

①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起病急骤、传播快、发病率高,常可引起爆发流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是: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不适等,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②秋季腹泻
引起腹泻的病源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有许多种病毒感染胃肠以后都可以引起腹泻。例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等。
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季婴幼儿腹泻的专指的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的孩子可能每年秋季患一次腹泻。一般首次感染症状较重,再次感染时症状变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季,故名婴幼儿秋季腹泻。


③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多见于1~7岁小儿。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本病。


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潜伏期为3-6日,传染期为7到14日,隔离期为10日。


⑤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14-28天日,患者在腮腺炎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C。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 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1.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
3.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4.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5.传染病高发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注意个人卫生。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