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幼健康驿站]用“心”战役 ——疫情防护心理疏导
7月的暑假,南京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疫情,我们作为家长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如担心、紧张的消极情绪,这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现象,那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家长、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做好心理防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篇
如何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1)亲近宝贝,给宝贝足够的安全感
耐心的倾听你的孩子,多与宝贝身体接触:抚摸、拥抱、牵手、亲吻,都能给宝贝传递安全感,给予宝贝心灵上的抚慰。
(2)陪伴宝贝,给孩子宝贝的心情
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全身心陪伴宝贝做他喜欢的游戏,讲个故事,一起玩耍,缓解宝贝的紧张情绪,宝贝一下就会开心起来了。我们的父母做好了示范,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最好的“礼物”。
(3)教育宝贝,给宝贝英雄教育
给宝贝多说一些英雄形象,可以“学英雄、说英雄”。通过一些游戏例:“学做解放军”、“踩地雷”、“躲猫猫”等,培养宝贝大胆、勇敢的品质。
(4)关注宝贝,给宝贝情绪转移
如果宝贝的情绪较为压抑、郁闷,此时不要去压制宝贝,可以通过“说说心里话、绘画、手工”等方式来疏导,引导宝贝说出心里的话,宣泄心中不良的情绪。通过分享绘本故事、诗词诵读、儿歌等来舒缓紧张的情绪。从绘本故事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激发宝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可以使宝贝的心灵得到舒展,愉悦心情。
对孩子心理疏导需注意的问题
(1)要多一些耐心
家长要多倾听孩子说说心里的话,特别是年龄小不会表达的孩子,他们往往就是通过哭闹来抗议。多一些耐心去观察、多一些耐心去倾听,就会及时地发现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要多一些沟通
对于孩子不良的反应和行为,父母之间要多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保持一致,这样孩子才不会出现双重性格。对于孩子的心理疏导,不可以一方严厉、一方宠溺,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朝良性方面发展的。
(3)要多一些鼓励
家长不要以命令、谩骂、批评等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的心理出现了状况,是肯定有其背后的原因,在这个非常时期,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承担着一些心理压力的,对于孩子要多一些鼓励、关爱、呵护,才有利于形成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4)要多一些了解
家长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疫情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对于孩子疏于管理的家庭,应多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多一些了解就会让孩子多得到一些关爱。
温馨提示
(1)疫情期间请保持正常的作息安排和生活秩序。
(2)尽量保护儿童免受过多负面信息的干扰。
(3)尽量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保障儿童内心安全。
(4)多多陪伴儿童,及时安抚他们的异常情绪。
(5)对于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忌讳,根据儿童的理解力给予适宜的回答。
家长篇
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当前形势下,我们出现的紧张、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保持必要的警惕,总之,你的焦虑很正常。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放松心情,父母有一个良好心态才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否则孩子将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负能量加剧紧张感,父母的一言一行在疫情期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适度关注疫情信息,让准确的、官方的消息成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将其变为恐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保持积极的心态。
学会缓解压力,获取心理支持
(1)深呼吸
反复深呼吸能够有助于摆脱烦心事,缓解压力。
(2)看书、看电影、听音乐
打开书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很多烦恼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看电影能够让人快速跳出困局,全身心的参与到剧情中,使心情放松下来。
听听轻音乐来舒缓情绪,让血压和脉搏舒张,缓解紧张的心情。
(3)适度运动
下班之后,可以在家里适度运动。不仅能够增加免疫力,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增加心血管机能、提高自信心等。
(4)充足的睡眠
有了旺盛的精力,才能抵制住压力的侵袭,睡眠便是一个重要保证。
(5)找人倾诉
在压力过大的时候找亲近的人聊聊天,也许那个人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教师篇
了解面对疫情的各种反应
在这场形势严峻的疫情中,大家在生理、认知、情绪、行为方面都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情绪上可能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恐慌等。教师们要了解这些不良反应都属于正常的,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对我们有保护作用,先接纳和处理自己出现的负面情绪,再引导幼儿和家长去接纳和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
学习处理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
如果说“逆行者”的医护人员冲在前线,承担了让受到感染的人们身体康复的重担,那教师除了授业解惑,更承担了让孩子们度过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让孩子们心身健康成长的重责。疫情发生后,人们有着共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减少恐慌、远离孤单、增加安全感、增强控制感等。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我们要学习处理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
那么,该如何处理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呢?
(1)多看权威的信息发布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一些不实的“小道消息”,可能会比疫情更让人恐慌。各位教师请多浏览官方新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随意转发和传播非官方发布的疫情及防控措施等有关信息。
(2)改变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常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于医院,孩子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进去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把医院看成“救死扶伤”之地,可以减轻痛苦;有些人则把医院看成“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会滋生出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如果您的看法和“一般人”一样,那请继续保持,如果有点像“某些人”,可能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学习以理想的思维方式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3)与自我正面对话
每个人都希望这场疫情尽早结束,大家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但除了医护人员的努力,每个人的积极信念也很重要。简单的说,大家开心了,行动就会更加积极有效,事情就会向着理想的方向迈进,即使事情进展还不尽如人意,但因为你情绪正面也不会太过沮丧。改变我们的信念系统需要很多的训练,不过,我们可以从觉察自己的情绪开始。
(4)转移注意力
准备新学期的课程或者开展网络教学等,会出现烦躁,郁闷,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这时就不要强迫自己了,换一种方式放松一下烦躁郁闷的心情,可以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娱乐或电视节目,和孩子玩玩游戏或者做做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